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

該放進教科書裡的《台北星期天》

昨晚光點看的場次居然意外地有導演來問答,燈一亮導演出現在螢幕前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有點惱怒的感覺,不過事實證明何蔚庭導演很有料,聽他回答問題感覺居然比電影本身更刺激了些。

劇情本身基本上沒什麼意外,兩個性格迥異的菲勞懷抱著屋頂沙發的愜意美夢,好巧不巧在街上撿到一張嶄新、很「沙發」的沙發。對於追正咩失利的主角之一馬諾奧來說,沒錯了這肯定是上天的旨意,他們一定得排除萬難把沙發扛回宿舍。正經的主角之二迪艾斯適逢家裡的老婆車禍,一時心神大亂(或說是良心發現),毅然決然和同樣是菲勞的女友分手,不料這天居然是女友的生日,單純的浪子回頭成了超沒品的負心之舉,混亂中被馬諾奧煽動成功加入扛沙發的行列。

很單純的故事,雖然主角是兩位菲勞,導演以同樣身為在臺外來客的眼光加入了對臺北的種種戲謔觀察,所以對於泛臺北人來說,反倒是對自身文化的再檢視。一方面驚異於初見發生在臺灣本土的異國文化,同時,那些真的天天在新聞裡生活中搬演的都市鬧劇,又讓人覺得再親切不過。而這其實也是我走進電影院前原本就預設該要遇上的衝突。

真正的爆點發生在導演回答第一個問題後時,他說會想拍這個題材是因為學生時期看的一部短片,說的是兩個人搬著衣櫃在城市裡亂走的故事,他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發展的題材,但是同個故事不可能發生在臺北,因為臺北人絕對會想出各種辦法取代徒步扛沙發這等苦差事,還好臺灣有所謂的外勞,於是就拿來用了。聽完這個解答,我整個在心裡孟克吶喊,「什麼!你不是要替外勞發聲?」「什麼!你不是要觀眾關注外勞議題?」「導演你很內個耶~」......不過,導演接著又回答了幾個奇奇怪怪的問題後,我很快地又釋懷了,而且覺得何蔚庭你真是個好導演我喜歡你。

導演很明白地說他不是民運人士,原本就沒什麼偉大的抱負想要利用電影宣揚。也的確這部片喚起了某些程度對外勞議題的關注,這不是他的本意,但我相信他樂見其成。他說對他來說,拍片時其實不太會思考到底有什麼意義,意義是在後來導演見面會時不斷被刺激出來的(後半句是我自己說的)。

回家後突然想起多年前看的《巧克力重擊》,同樣在片後有幸直接聽到導演觀點。相形之下,當初的感覺是強烈質疑導演究竟有沒有認真瞭解他拍攝的題材。聽導演的言談,覺得他跟嘻哈文化存在也維持著遙遠的距離。這樣的情形並沒有出現在非民運人士所拍攝的《臺北星期天》中,我想除了導演花了年餘的時間田野調查之外,這多半就是昨晚其中一個提問者所說的,何蔚庭導演以非常謙遜的態度拍攝《臺北星期天》,於是你看的時候輕輕鬆鬆就踏進導演的視野,毫無壓力。

所以啦,謙遜的《臺北星期天》對於打開臺灣人心胸方面有非常不錯的療效,據說(只剩這)週末到光點看還能得到馬諾奧的最愛──台啤唷~

0 找碴: